据经济之声《天天315》报道,近日,浙江省工商局对部分珠宝玉石的抽检结果显示,卡地亚珠宝5个批次全部不合格,不合格率达到了100%。此后两周的时间,卡地亚都没有对此作出回应。直到昨天下午,最新的消息显示,陷入“质量风波”的卡地亚在发出回应声明称:“由于工作失误,未及时按照部分省份的要求为个别珠宝作品申请珠宝鉴定证书。目前正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,进行内部核查。”
此前的报道显示,抽检结果显示,“卡地亚”品牌饰品抽样5批次,不合格5批次,均为珠宝玉石。不合格的主要项目为标识中的“质量”、“证书”,判定标准为浙江省DB33/206-2013《珠宝玉石饰品标识》。
产品不合格分为几种类型?像卡地亚遭遇的“质量门”事件是属于那种不合格类型?
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张立栋表示,产品不合格其实分为广义的不合格和狭义的不合格。狭义的不合格是指产品质量本身不合格,也是消费者通常所理解的不合格,而广义的不合格则还包括标识不合格、未获得相关证书等情形。
公开资料显示,在中国,广东、云南、山东、浙江、新疆五个省份关于珠宝玉石饰品的标识有自己的地方标准。
卡地亚之外,其它奢侈品牌也被消费者投诉,阿玛尼被投诉衬衫褪色严重,梵克雅宝门店里甚至被消费者拉起了横幅抗议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。不可否认的是,近年来,关于奢侈品质量问题的投诉越来越多,尤其是在中国。
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胡钢:所谓“奢侈品”卖的就是一个名号,一种概念,可能除掉这个商标以外,它的价值可能只是它售价的1%。
近年来,公开报道中的几个关于卡地亚品牌的质量受质疑事件:
2014年5月,沈阳的消费者刘女士花费5 .2万元购买的卡地亚女表,使用3年时间,接连5次出现表针停走毛病。卡地亚否认手表有质量问题。
2014年3月,南昌市消费者雷先生花费18万余元购买卡地亚男士